都山人参 都山人参,即河北青龙都山产的人参,体形优美,疗效又好,早在清代后期,就以都参的名号声名远扬。那时的医家都知道,在广大冀东辽西地区,都参可是头牌灵药,是不可多得的名贵药材。
都参是什麽时候被发现的现如今已无从考证,但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都参就已平步青云,成为当地政府献给朝廷的贡品了。《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营州柳城郡,上都督府(治所柳城,今辽宁朝阳)…土贡:人参、麝香、豹尾、皮骨出”;“平州北平郡(初治临渝,武德元年徙治卢龙)…土贡:熊鞟,蔓荆实,人参”。两州的贡品单上都有人参,但无论营州还是平洲,要取得优质的人参贡品,都只能是在青龙的都山。这是因为唐时的营州平洲,都归河北道管辖,青龙县境属营州,但又与平洲山水相连。查一下中国野生人参的分布图就可知道,当时,这一广大地区内只有都山生长有野生人参。另外还有地方的史志文献证明,乾隆三十九年编修的《永平府志》中说:“平洲土贡人参,今迁安口外有之”。迁安口外,正是青龙的都山所在。因此说:“平洲所贡人参”即都参无疑矣。不过,在唐代,都参初出茅庐,还不被大多数医家所认可,那时中原地区一致推崇的是山西上党人参,“按古本草云:参须上党者佳”。
都参成名是在清代,最迟不晚于光绪五年,光绪五年编修的《永平府志》记载:“都参为都山所产,医家与党参并用。”可见到了光绪年间,都参已名声大噪,临床上已与上党参并驾齐驱了。
幸得都山在,不怕没药采。都山的水土气候条件,极适宜优质山参的生长,这些年又有采参者发现都山上生长野山参。也有人尝试,在都山地区搞人参栽培。
在《神农本草经》中,人参被列为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有“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人参更是大加赞赏,认为“能治男女一切虚证”。
|
图片资讯
精彩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