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毒 性 肝 炎 的 中 药 治 疗 《医学心悟·自序》云:“凡书理有未贯彻者,则昼夜追思,恍然有悟则援笔而识之... ...殊觉此道精微。”这段话给我启发很大,每当想起在1978年《河北新医药》第五期上发表的“病毒性肝炎的中药治疗”一文,总觉得虽然当时当时尽了最大努力,但仍只谈了病毒性肝炎中药治疗的一小部分,对此病的认识还是很肤浅的。经过近十几年的临床实践,对于病毒性肝炎的辩证施治,有了新的,更深刻的认识,现将自己的临床诊治经验做一总结,供同行们参考。 1. 病毒性肝炎的辩证施治现代医学认为,病毒性肝炎是由多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病变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脏间质细胞浸润为主,根据病因和抗原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各型肝炎可混合感染。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急性、慢性和重症肝炎,本文仅从中医角度对急性,慢性肝炎进行辩证施治。 1.1 急性肝炎:此类病人起病多较急,但症状和体征轻重不一,有的单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无明显阳性体征,有的除有纳差,恶心、厌油、乏力、黄疸肝脾肿大等阳性症征外,尚有肝功能检查发现血清胆红素浓度及转氨酶升高等。按中医辩证可分如下几个“证”。 1.1.1 湿困清阳证:主症: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周身乏力,困倦懒言,食欲减退,尿少而黄,舌苔多白滑,脉缓。治则:益气升阳、扶脾抗毒;方药:首乌20g、炒苍术24g、升麻12g、陈皮12g、草寇12g、菖蒲12g、贯仲24g、半枝莲24g、金钱草18g、炒麦芽30g,水煎服。 1.1.2 外感挟湿证:主症:微恶风寒、身微热,声音重浊、头痛如裹、身重乏力、微咳痰多清稀、恶心不欲食,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缓。治则:疏风化湿,宣肺肮毒。方药:麻黄20g、贯仲24g、升麻12g、羌活10g、葛根12g、苏梗12g、萱草10g、白扁豆24g、半枝莲24g、泽兰12g、炒麦芽30g,水煎服。 1.1.3 肝胃不合证:主症:上腹不适,两胁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喛气、腹胀、消化不良,舌苔薄黄微腻,脉弦。治则:舒肝合胃,清热泄肝。方药:柴胡10g、川楝子12g、青皮10g、香附10g、枳壳10g、黄连10g、板兰根24g、吴萸6g、半枝莲24g、紫参12g、炙瓦楞子24g、炒麦芽30g,水煎服。 1.1.4 肝脾郁陷证:主症:腹胀胁痛,食后尤甚,情志抑郁,身倦乏力,大便溏薄,小便黄少,舌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弦。治则:补气健脾。方药:党参12g、生黄芪18g、柴胡10g、枳壳10g、焦术12g、木香10g、甘松10g、佛手10g、香橼10g、泽兰24g、泽泻12g、半枝莲24g、金钱草24g、焦三仙30g,水煎服。 1.1.5 邪居中焦、升降失调证:主症:头晕头痛,胁胀痞满,嘈杂泛恶,口苦咽干,溲赤,少寐、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滑。治则:温胆降胃。方药:半夏10g、陈皮12g、代赭石15g、竹茹6g、黄连10g、吴萸6g、夏枯草12g、龙胆草10g、半枝莲24g、板兰根24g,水煎服。 1.1.6 胃阴亏损证:主症:两胁隐痛,嘈杂善肌,咽干口苦,食入难消,大便干结,小便少,舌红少苔,脉弦细。治则:养阴柔肝。方药:北沙参15g、麦冬15g、石斛12g、玉竹10g、乌梅12g、木瓜10g、太子参10g、白芍10g、枸杞子15g、五味子24g、半枝莲24g、焦山楂30g,水煎服。 1.1.7 气滞血瘀证:主症:面色晦暗,肝肿大,肝区痛,腹胀满,心烦易怒,舌绛或有瘀斑,脉弦滑。治则: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木香10g、川楝子12g、赤芍10g、丹皮10g、三棱10g、莪术12g、山甲10g、元胡12g、桃仁15g、大腹皮10g、泽兰15g、半枝莲24g、焦山楂30g,水煎服。 1.1.8 肝肾阴虚证:主症:食少乏力,食后胀满,两胁胀痛,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头痛,腰酸腿软,舌质淡嫩少苔,脉弦细数。治则:滋补肝肾。方药:首乌24g、夜交藤15g、麦冬12g、旱莲草15g、女贞子15g、枸杞子15g、仙灵牌24g、巴戟12g、沙参12g、地骨皮12g、丹皮10g、山甲10g、鳖甲12g、莲子心10g、合欢花12g、泽兰24g,水煎服。 1.2 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未能早期诊断和正确治疗,相当多的病人要转变成慢性,尤其是乙型肝炎,一般病理在半年以上为慢性迁延型肝炎,病程超过一年以上则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临床症状较重,常常乙肝表面抗原持续阳性,肝功能检查多项异常,甚至出现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倒置,迁延日久还有转化成肝硬化及肝癌的可能,按中医辩证可分为如下几个“证”。 1.2.1 肝血瘀阻证:主症:肝脾肿大,两胁刺痛,面色暗黄,齿龈渗血,舌色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涩或弦细。治则:活血化瘀。方药:醋柴胡12g、丹参15g、桃仁15g、红花10g、鸡血藤12g、山甲12g、丹皮6g、阿胶10g(烊化冲服)、沙参15g、板兰根24g、血竭粉6g(冲服)、金银藤24g、半枝莲18g、焦山楂30g,水煎服。 1.2.2 肾阴阳俱虚兼肝阴虚证:主症:肝脾肿大,两胁刺痛,手足心热,头昏少寐,腹胀尿少,目涩涸干,腰膝酸软,两腿浮肿,舌质红,干而无苔,左脉弦细,两尺无力。治则:滋阴温肾,扶正化瘀。方药:太子参12g,生芪16g,山芋12g,山药12g,首乌24g,黄精18g,熟地12g,丹皮12g,茜草12g,麦冬12g,沙参12g,石斛12g,土鳖10g,山甲10g,血竭6g(冲服),水煎服。 1.2.3 虚挠清阳,脾不统血证:主症:肝脾肿大,两胁隐痛,周身浮肿,腹胀食少更甚,体倦无力,面色浮黄,头晕神疲,晨起满口残血,显系齿龈衄而来,动则鼻衄,大便时溏时硬,小便黄少,舌胖大无苔脉虚大。此证治疗甚为棘手,如先摄血止衄则腹胀食少,浮肿等症状明显加重,若先消胀除满,利湿消肿则衄血更甚,故治则定为补气以摄血助阳以消胀,利水以消肿,处方分先后两步进行:方一:人参8g,炙甘草12g,焦术12g,炮姜8g,升麻12g,贯仲炭12g,荷叶24g,土茯苓15g,艾炭6g,水煎服,3剂后用下方。方二:附子8g,焦术12g,贯仲炭12g,葶力子15g,大腹皮12g,白寇仁12g,茯苓皮10g,枳实12g,猪苓10g,艾炭6g,水煎服,症见好转时再随时加减。 2. 治疗病毒性肝炎时根据化验结果的中药选用 2.1 乙肝初起单独表面抗原阳性者可选用的药物:首乌、半枝莲、连翘、蚤休、贯仲、麻黄、鱼腥草、大青叶、板兰根、金银藤、沙参、草寇、金钱草、柴胡、木香、泽兰、佩兰、萱草、三棱、莪术、桃仁、鸡血藤等。 2.2 促进胆汁分泌及降低血清胆红素,属于中医清热解毒,芳香活瘀的药物:茵陈蒿、青蒿、郁金、柴胡、木香、枳壳、黄柏、黄芩、黄连、大黄、大青叶、板兰根、琥珀、姜黄、泽兰、佩兰、连翘、赤芍、甘松、佛手、香橼、白薇、龙胆草、山栀子、公英、败酱草等。 2.3 消炎降低转氨酶属于中医解毒方面的药物:连翘、金银花、二蓟草、菊花、五味子、板兰根、败酱草、黄连、黄芩、当归、丹皮、柴胡、虎杖等。 2.4 促进肝脏合成蛋白质属于中医补虚益气,健脾活瘀方面的药物:人参、党参、黄芪、太子参、白术、大枣、甘草、肉桂、地黄、灵芝、当归、芍药、阿胶、郁金、山甲、鳖甲、三七粉等。 2.5 促进肝糖无合成,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缩小肝脾肿大,属于中医软坚散结的药物有:血竭、川芎、丹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当归、柴胡、黄芩、仙灵脾、枸杞子、旱莲草、首乌、玉竹、黄精、麦冬等。 3. 小结 从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分析,祖国医学认为,主要由于情志抑郁或饥饱劳倦,伤及肝脾,以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木郁克士,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谷精微而化湿,久之蕴热而发病。故临床所见肝气郁滞、失其条达,气血凝滞,胁下见肝脾肿大之痞块,脾失健运则出现腹胀、痞满、消化不良。脾胃同属中焦。一升一降,脾气不升则胃气不降,脾气不升则清阳不能上呈而头晕目眩,胃气不降则食少纳呆,呕恶呃逆。日久化热,耗血伤阴,阴虚阳亢则出现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诊视时见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而数,呈现肝肾阴虚之表现,日久气滞血瘀诸症俱见。故尔慢性肝炎多出现肝肾阴虚,肝脾两虚、气滞血瘀及瘀阻血溢等证侯类型。 由此可见,病毒性肝炎治疗的关健,就在于早期诊断,加之中医辩证施治,使急性期病人尽快痊愈,否则,若迁延失治或误治,就会发展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病变特征在于,机体的正气在病邪的长期作用下逐渐耗损,由实转虚,气血运行失调,其病机是由于湿邪留滞于脾胃、蕴久化热、熏蒸肝胆。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热为阳邪,易伤阴血,又因肝主藏血郁热与血相结合,成为气滞血瘀,血热妄行等证。脾主统血,脾气变损,收摄无权,使血不能归经而外溢,这样,机体阴阳,气血均会发生病理改变,成为邪气实、正气虚。诸脏腑病变亦接踵而来。中医治疗迁延日久的肝病仍以“扶正”即补气养血,健脾和胃,滋养肝肾为主,目的在于增加机体的抗病能力;辅以“祛邪”即清热解毒,利水化湿,活血化瘀,使邪气去,正气复,体自安。 此外,在病毒性肝炎的治疗过程中,对下面几个症状的治则用药亦有独到的体会。 3.1 腹胀满:通俗的腹胀满路人皆知“胀必有气”、“满心挟湿”。而肝病之腹胀满,各期均可出现,治而复得,时好时坏,常规疗法往往不效,这样必须豁达知变。“腹胀”多以肝经气郁为主要病机,理应疏肝理气,但也有疏理不效反又填满,胀满同时出现;从病机上看是肝郁未除,而脾又被湿困,在治疗中诮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1)疏肝理气,此为常法不赘述。(2)宣肺除胀:因肺的肃降和通调水道功能而多用于腹胀或胀满。(3)调整脾胃升降之功能,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主升,胃主降,脾升胃降则气机条达,故采用补脾温阳,化浊祛痰,使其清阳得升;益胃气,养胃阴使浊气可降,胀满可除。(4)温肾祛胀,使少、壮二火为之燥土,成为培本之源。 3.2 散痞块:肝脾肿大是肝病治疗过程中又一痼疾,属于“症积”范畴,是慢性肝炎常见之主要体征。根据肝脾肿大每以瘀血为基本病理表现,活血化瘀为常法,但每每化瘀攻坚效果不佳,故治疗时可用:(1)活血化瘀:通常治法。(2)补气,理气行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病日久,正气耗损,气虚则血滞,气郁则血瘀,瘀滞之血凝结成块,故见肝脾肿大,采用补气,理气兼以活血,往往奏效。(3)温脾豁痰:肝病日久,脉络受阻,肝郁克脾,脾失健运,使痰瘀留滞,而湿邪又可寒化为痰,痰阻经络,使脾块有长无消,故温脾以阻痰再生,通络以使瘀血去,豁痰化瘀使其“症积”消。(4)软坚散结:这种治疗多寓于其它治法之中。 3.3 胁肋痛:也就是肝区或兼脾区疼痛。对于疼痛的病机,各家学说不一,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瘀血更痛,但究其实质,主要是由气血失调引起,大抵在于气血瘀滞,气血亏虚、气血逆乱三条。调理气血使之和平,是治疗疼痛的关键,而调理气血又分为通、补、调三法。(1)通法:用通法以治疗气血瘀滞,但不能单独孤立的运用,而要以一法为主兼施它法。(2)补法:用补法以治疗亏损,因久瘀不去,新血不生,且日久气血损亏,无力鼓动脉络而使瘀血更甚。(3)调法:用调法以治疗气血逆乱,气血逆乱则瘀滞接踵而来,由此可见治法他病机是互为因果的,不可孤立而用,孤立而行哉。 另外,尚有很棘手的渗血、齿衄、浮肿,不欲食等症状,待后探讨。 此文发表于《河北医药》第十七卷第6期82页上 |
图片资讯
精彩文章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