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教与满族早期医药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形态,我国东北各少数民族普遍信仰萨满教。它曾在我国东北以及西伯利亚的众多民族中广为流传,在欧洲的北部、中亚、西亚,乃至南美、北美、非洲、南亚的某些地区也有萨满教的踪迹。可以说,萨满教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在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的“萨满”一词见于宋代《三朝北盟会编》,其中记载“兀室奸猾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岖也,以其通变如神”。在萨满教中,萨满被认为是沟通人神的中介,该词来自通古斯——满语的动词“sambi”,意为“知之”、“知道”、“知晓”,“saman”则为其相应的名词,意为“通达之人”、“晓事之人”、“智者”、“贤者”等。
不过,萨满教并不能如此简单地定义,它作为一种复杂的宗教体系,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关于什么是萨满教,国内外学者至今也没有明确统一的说法。我认为中国学者孟慧英女士的说法比较具体、全面:“萨满教应看作是以信仰现念和崇拜对象为核心,以萨满和一般信众的习俗性的宗教体验,以规范化的信仰和崇拜行为,以血缘或地域关系为活动形式三方面表现相统一的社会文化体系”。
满族先民世代生活在东北地区,她和历史上许多民族一样其文化和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出征、狩猎、采集、收获、喜庆,以及防灾祛邪(瘟疫),治疗疾病等都和萨满教相关。其中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祛邪治病尤显重要。在没有医药的条件下,满族先民只能靠崇信萨满教来解脱疾病。以为人们生老病死,幸福灾难受神灵主宰。而萨满巫师则是人神之间的中介。其职司或为与邪之相斗祛疾攘厄;或许愿献祭,以悦其意。基于这种信含,凡家族部落人员生病厄疾,就求萨满巫师祈祷神灵保护,随之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就应运而生。有祭“祖神”,生了病邪,要祭神保佑;有祭“山神”、“河神”,求得保佑免遭猛兽所伤,及多获战果;有祭“禽鸟神”(鸦、鹊、雀),凡此类禽鸟平日静飞,主院宅、人马吉利。若舌闹煊天,迅速疾翔必有灾疫情病邪之兆;有“还愿”祭,专为病魔缠身,久病不愈而设祈祷神灵保佑,使病邪早日离身而健康;有 “还索”祭,专为保护妇女、婴儿平安,使妇女生小孩后免遭夭折。上述各种活动,有的供食物,如祭猪、牛、羊、粘谷物、蜂蜜等、有的崇拜图腾,如崇鸦为神,信鹊通天。有的立杆、索绳、裂纸,也有的由萨满巫师跳神祝词。其中尤以跳神和祭祖供物为权威。
那些精明的萨满巫师在跳神看病时,常常同时给予病人们医药针砭术治病。如《满洲民族志》载:常一起巫术之时,兼施杏仁、芥子、白苏、麻黄、栀子、元胡、二花、沙参等。以至后来萨满教宫廷仪式出现了专门医士,供献药材,这些都反映了满族先民对疾病认识与萨满教的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满族先民中所形成的这种原始宗教信念,虽然今天看来多属迷信,但在当时与自然疾病做斗争中,客观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满族医药文化的兴起孕育了萌芽。
注:本文来源 ——崔勿骄 主编的《满族医药文化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