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铸医魂 ——记百年老店“福积堂”的不懈传承
刘春艳、高宽山
在燕山脚下寻觅,在喧闹的街衢寻觅,在药店如云的青龙县城吉利街北段寻觅,终于寻觅到了浅绿色的标牌——“福积堂中西诊所”。我们的来访,丝毫没有惊动主人,在等待的人流中我们只是候诊的一员。看着眼前众多慕名而来的患者,为第一次探访药店“福积堂”而些许的疑惑。当药店老板张志刚明白了我们的来意,边看病边拉开了话匣子,……
福积堂——五代中医的百年传承
福济堂中西诊所坐落在吉利街北段,县政府招待所附近,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店铺,和县医院附近的大多数诊所一样,从外边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这块招片牌不是店主开业时突发奇想,而是一个老牌药店的百年传承至今的产物,是起源于公元二十世纪初叶满清光绪晚期、由现在的我县八道河镇牧马村张金福创立的“福积堂”药铺,经过五代人的一个世纪,历经大清、中华民国、伪满洲国、又是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无数个更迭变换的皇帝、总统、皇帝、国家主席的百年的世事沧桑的演进发展至今,他们经过了艰苦卓绝的抗争、奋进、努力和苦干,创造了风风雨雨的传奇般的百年辉煌,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和关家、李家已经并列青龙县西部医界三大家,他们一起创立了“青龙医联社”也就是青龙县人民医院的前身。药店的创始人,张金福是远近闻名的老先生(老中医)。除了自己家里的福积堂经常运营外,他还巡回行医,那时候交通还很闭塞,张金福便赶着驮着中药的小毛驴行医于汤道河——凌源——板城——峪耳崖——大地一带。一边看病,一边发放上次巡医开出的处方中药,本次开出的处方下次再用毛驴驮送,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了福积堂特有的巡医文化。所到之处的乡亲们都是翘首而待,远接近送。
福积堂的第二代传人,张卓,张奇,均医术高超且医德过人。其中张卓在迁安建昌营学徒期间,曾被提升为三老板。他们这一代,在经历了上辈人的艰苦创业之后,开始走出家门,到外面正规的药铺经受系统、正规的门店业务历练,到陌生的、更大的、更广袤的空间去经风雨见世面,使他们羽翼更丰满,医术更高潮,医德更完美,对他们的大医精诚的理念的逐步纯熟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福积堂的第三代,张升三,为人忠厚老实,医技高超,17岁于凌源万庆堂学徒,1950年回青龙。与关华三、李泽、张世彦等组建青龙县医院的前身——青龙医联。然而1957年卫生局分配张升三到边远的宽城汤兰河医院出任院长一职。后历任偏崖子、燕子峪、大地等地卫生院院长。在任期间,尽职尽责,任劳任怨,默默的守候在边远之地。
张志刚则是福积堂的第四代传人,高中毕业后从军,中医函授北京医科大学毕业,复员后参加宽城县卫生系统医疗工作,曾经历任大地卫生院、挬罗台、板城等卫生院院长。2002年停薪留职,回青龙开办“福积堂中西诊所”,把“大医精诚”正式店魂和镇店之宝悬挂于正堂,使祖传的福积堂这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在今天的县城继续传承、发扬光大。
福积堂的第五代是张立国,毕业于唐山煤医,现任青龙县医院手外科主任,射频治疗椎间盘病变的主要成员。提到自己的侄子,张志刚满脸的自豪,说侄子前几天还在青龙电视台做了专题的讲座。
这也是福积堂的百年传承、始终不渝、百折不挠、人才辈出、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有了这些中华医药文化的旷世珍宝,他们不用任何华丽的辞藻的粉饰和装潢,更不用商界常用的那些轰轰烈烈的促销手段和宣传攻势去推销。因为治病救人不是商品,他们靠自己的大医精诚的店魂,使患者慕名而至,纷至沓来,靠自己的大医精诚,使福积堂这个百年老店青春常在,久盛不衰。店里没挂一面患者赠送的锦旗、牌匾、据他们自己介绍,上百面锦旗和牌匾,收到后就放在下房里不再问津。目前唯一能够说明患者的感激之情的佐证就是他们的病房里边正面墙上挂着装饰房间用的一面印有“针刀神效,医德高尚”字样的大幅水银镜子。
张志刚的话音还没有落下,正在柜台里卖药的妻子连忙补充,老张的媳妇也不简单呢,不是护士大夫也是半个医生,个个能出手抓药个个会打针看病。
福积堂自开办至今,有一个和别人完全不同的亮点,就是他们家的女眷都是查柜出身,都有文化,男人巡游行医、看病坐堂,店面全靠女眷打理,抓药、进药、验货,仓储、料理,一切都由女眷完成。现在张家,除了男的必须报考医学院校以外,再就是迎娶进来的媳妇必须是医界同行(医生或者护士),为的就是福积堂的继续传承,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创造了中国华医药文化的一支新蕾。
张志刚一边接待患者,一边指点着墙壁上的展示牌给我们看,告诉我们那便是福积堂五代传承的法宝。我默默的站在那里读着品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大医精诚,寄予“魂”
大医精诚实际上是在传承、弘扬张仲景、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医界先人、师祖创立的伴随中国人几千年的中华医学文化中的岐黄医魂:济世救人、救死扶伤、以人为本。诚信为先、童叟无欺……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凡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美丑,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惨,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之则是含灵巨贼。”寥寥数语,深怀大义,不经过多年的苦心研修,是悟不到这样深奥的大医精妙的。难怪他们百年不朽,传承至今,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文化中的道义、责任、信念、行规、追求、人品尽在其中。采访归来,,我们久久思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能够百年传承,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只能到这块“福积堂”特有的医训、店规的牌匾中去寻找答案……
大医精诚,精于“术”
我们的谈话时不时被就诊的病人打断,一位约莫五十上下的农村妇女风尘仆仆地走进来,径直坐到了药店的长椅上。“今天,我可得先抢个位置了。我多年的颈椎病扎了一次针就有效果了。”“大姨,别说的那么神,颈椎这个病啊得慢慢来”张志刚笑着拿出了他的家伙事——小针刀。这是针吗?那么刀在哪里?我有些好奇的凑了过去。“这个啊,既是针也是刀,这就是小针刀。”张志刚笑着拿给我看。哦,定睛一看,细长的针,在顶端处却有着锋利的刀刃。看我好奇,张志刚的妻子,又从里屋拿出了各种款式的针刀,短的三四寸,长的八九寸。“不同的针刀啊,适用于不同的病症,还有不同的人群。比如这种长的,是专门用于肥胖人的腰椎的。”她一边拿给我,一边比划着。
打过麻药的大姨,已经老老实实的趴在桌子上等候针灸了。只见张志刚,用手轻轻的按了几下大姨的颈椎,该是在找穴位吧。然后拿起小针刀用棉签小心的擦拭了一会,按一下穴位,麻利地扎下去,再按一下再扎……。似乎每一针都准确无误地从骨缝间的关节扎下去的。以前我是最怕打针,从来不敢看针头扎进屁股的。但是今天,却陶醉在这奇妙精湛的技艺中。
“您的每一针都得扎到差不多的穴位吧”等着张志刚擦拭完手,我才敢打断。“不是差不多,是必须准确到位、精准无误”始终微笑的张志刚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如果对人体解剖特别是局部解剖不熟悉,手法不当,容易造成损伤,因此医生必须做到熟悉欲刺激穴位深部的解剖知识,以提高操作的准确性和提高疗效。”这时他随手拿过办公桌上的人体模型,指着说“选择治疗点的一定要找准痛点的中心进针,进针时保持垂直(当然非痛点取穴可以灵活选择进针方式),如偏斜进针易在深部错离病变部位,易损伤非病变组织。”一边说一边指点着内庭穴、风池穴、后溪穴等演示给我看。“说白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个穴位都必须做到丝毫不差”他看出了,我这个不懂医学的门外汉愣愣的表情。“其实你别看这一针几秒钟就扎下去了,可是要学上几年的功夫的,要反复的悟不断的揣摩。学医不是件简单的事,不是看几本药书,背几位药方那么简单,不但要熟知《本草纲目》还要懂得《黄帝内经》,要熟悉人体的每一部位,每一关节……”。张志刚默默的看着面前的人体模型,如数家珍般讲述着我所不懂的医学术语。
大医精诚,诚于“德”
我很惊异,这样一个百年老店,拥有着这样的精湛医术,为什么默默的守候在这个角落里呢。
张志刚笑了,“我们几代人都信奉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们从来没有做过任何广告,从来也没有跟任何人承诺过药到病除,哪里有那么神奇的事情啊”。妻子带着埋怨的口吻说:“别人送来的,什么妙手回春,神医张志刚等等的锦旗,都被他藏了起来。看我们的药店里哪里有一面锦旗啊”这时才发现福积堂药店的与众不同,环境布置除了五代恪守的秘诀《大医精诚》,还有《小针刀疗法》《福积堂中西诊所工作制度》,医师简介,新药介绍等。张志刚淡淡地说,给大家看的应该是最真实有效的监督,而不是自己的一些虚荣浮夸。对得起良心,才是医生对患者最好的展示表白。
踏实的走好每一步,是事业传承的基点。他们有自己的整套的流程管理制度,张挂在诊所明显的位置上,我们走过很多私营诊所,看见有这个东西的不多,但是福积堂有,而且是严格规范诊所运作流程。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大医精诚的医魂,他们是久盛不衰的百年老店,他们还要接力百年老店的传承、继续和发展。
张志刚讲起了很久以前和同仁的一次闲谈:
一位同行问张志刚,平时用川乌草乌大概都用多大的计量。张志刚说,一般情况用3到4单位,特殊情况用过7、8单位。同行说,你胆子太小,我曾经用过40单位呢。只不过是,那个病人从炕上蹦到地下,过了半个小时竟然没有死又活过来了。“你说,这不是拿着生命开玩笑吗”张志刚讲着玩笑却丝毫没有笑意。
说到这里,张志刚的妻子讲起了一些往事:
2003年非典时期,很多药店发了财,趁机哄抬药价,板蓝根平时几毛钱一袋竟然卖到了几块钱一袋。张志刚则亲自配制了预防流感的中草药,每天早晨让妻子早早的起床熬上一大锅,每个进店里来的人都能享受义送的一碗中药。一位从八道河乡下来的大妈,看见张志刚端着满满的一碗药冲着自己走过来,吓得直后退,“我不喝,我不喝,我不是非典”看着面前瘦弱的老人,张志刚心里酸酸的,拽住大妈的手说“大妈,咱这是免费的,喝完了我再给你看病。”“现在还兴免费的啊”大妈半信半疑的看着张志刚,喝完了药。“不怕你笑话啊,大妈不是怕苦就是怕掏钱啊,我这卖鸡蛋攒下的钱啊,本来是等着给孙子上学的。可是不争气的胃却疼起来不好了……”张志刚给大妈做了检查后,扎了一针,大妈说不疼了。张志刚嘱咐老人注意饮食和防寒,分文未取把含泪的老人送出了诊所。几天后,老人挎着满满的一篮子鸡蛋送到张志刚的面前。张志刚推辞不过就让妻子硬塞给老人100块钱,鸡蛋算是自己买下的。现在老人已经年过七旬了,身体硬朗,时不时来看看张志刚,带点乡下的瓜果梨桃。张志刚也总是趁机给老人量量血压,测测血糖等。
妻子还想继续说下去,张志刚摆摆手,“哪个大夫行医久了,肯定都会有遇到类似的情况的。关键是要明白,咱们开药店是为了赚钱,但不光是为了赚钱,起码咱们得不违背道德良心吧。咱们能吃药好的何必要打针呢。很多患者来到药店里,张口就要输液,说实话输液真的比吃药挣钱。但是输液确实存在的安全隐患是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我经常说,输液就像往人的身体里随意倾倒垃圾呢,倾倒久了必然会引发其他的很多病症,什么血栓啊。我不喜欢上来就给病人输液,我更不喜欢给病人开大方子。十块钱能治好的病,为啥必须要花二十块呢。可能我成不了精诚大医,但我绝不会去做含灵巨贼……”
这份证书是张志刚在潜心研究中医理论和医疗实践在理论界获得的一个奖赏,是北京中华国际名人研究会解集出版的《成功之路》,刊载的是报道张志刚的专题《长城脚下一棵松》,系统的介绍了詹志刚以他家特有的大医精诚的理念,传承中华中医文化潜心研究,小针刀疗法、灵芝的抗癌疗法和脊柱梳理疗法等艰苦卓绝的历程,此书由当时的李鹏总理亲自题写书名,当时在国内很有影响。
小针刀疗法
张志刚大夫的的“福积堂中西诊所”还有一处让我们难以忘怀,就是他别具一格的工作环境的布置,在案头的上方墙上,除了自身的简介外,还有本店特有的工作制度,再就是一张《开国领袖毛泽东》大幅毛泽东主席坐姿画像,代表了主人的政治态度以及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认知取向,只有坚信共产党的领导,把毛泽东时代的那段历史看做是我们国家的重要历史标识、对自己有重要影响的人才会这样。还有自己那伶俐可爱的爱孙的照片,说明主人家庭幸福快乐,后继有人,其乐融融。把爱孙的照片摆在案头工作的闲暇间瞥上一眼,也许所有当爷爷的人都是天性如此。他坐在电脑前的认真姿态,足以说明他是能够接受新鲜事物的人,是一个可以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把自己的事业干的好上加好的人,是不甘落伍的人。因为他把自己置身于日新月异的伟大的时代变革之中,之所以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
看着面前这位和蔼可亲的张大夫,我们明白了,在这条深巷里为什么福积堂诊所里的病人络绎不绝,我们读懂了什么是大医精诚。
福积堂——这个青春勃发的百年老店,还是那样不显山、不露水地迎接着纷至沓来的患者……
大医精诚——这个福积堂的传家珍宝,还在那里无声地规范着张家人的从医生涯……
张志刚——这个福积堂的第四代传人,在毛主席的注视下,传承着大医精诚,让他家的医魂流芳百世,永世不朽……